近段时间,与春风得意的国产商业片相比,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反响,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暑期档算起,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在平遥影展大获好评的《永安镇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众望?又有哪部不是惨败而归。
如果说电影创作者能从最近几部国产文艺片的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众、怪院线。这些影片虽然在电影界颇受看重,但票房最高仅2000多万元,最低只有300多万元。在豆瓣上,这些作品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细数比较集中差评,有人觉得《燃冬》的情欲拉扯用力过猛,让普通观众难以看懂;有人觉得《不虚此行》的生死议题探讨自说自话,显得悬浮缺乏真实感;有人觉得《永安镇故事集》的题材太窄,是纯粹电影人的圈内“自嗨”。
除了这些影评性质的声音,也有许多差评,把重点落在影片本身内容之外。在这几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是《燃冬》,因为选在七夕节当天上映,让不少冲着小清新爱情片去的人感到主题与自己无关。至于 《不虚此行》,引发争议则与主演胡歌路演时强调非商业片“也需要票房”有关。此举激发了网友对拒绝绑架和卖惨的心理反弹。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商业片和文艺片持开放态度。我个人挺喜欢其中一些表达,对网上的批评意见并不完全认同;但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从这些角度对作品展开批评。这几部作品确实偏重作者表达、相对悬浮,不符合主流观众口味。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但是,影片主创和投资方对于票房成绩应心中有数,而不是公映后才哀怨“错付”市场。
抛开个人主观感受,从可信度较高且偏爱文艺片的豆瓣评分上看,这几部遭遇票房滑铁卢的文艺片都是合格,有亮点,但质量并不过硬。处于这个区间的文艺品,如果不能和大众关注社会议题形成共振,又不迎合主流观众口味,本身就很难出圈。
过去,一些国产文艺派成功靠“卖惨式宣发”,取得超出类型预期票房,但这样的成功很难复制,而且只会让人们产生疲劳乃至“上当感”。一个健康开放的大银幕应该给各种表达提供空间机会,但电影市场不会保证每个画面的成功或赚钱。拍摄艺术品也不容易,它们要勇敢承担不同的结果。如果能总结一些取得好的经验,那么未来的艺术家可以尝试追求更高质量,更贴近现实的事物。而那些追求艺术性的创作者,也要学会放下执念,不必为了市场调整方向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如果说我们能从最近几个月来的一些国内艺术视频观看情况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客、怪院线。怪来怪去,不仅无法得到想要结果,还会坏了口碑。不论是希望还是实际情况,我们都应保持乐观态度,看待每一场视觉盛宴,以真正欣赏其独特价值为最终目的,而非盲目追逐流量或热门趋势。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地方艺术视频被发现,被欣赏,被赞美,无论它们是否能够达到所谓的一个千万级别销量标准,只要它们能够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就已经足够重要了。而且,没有必要将这一切等同于成就或者失败,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力的世界里,每一个声音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标性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文化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纷呈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