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冬日里的燃烧与寒冷的票房

近段时间,与春风得意的国产商业片相比,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反响,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暑期档算起,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在平遥影展大获好评的《永安镇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众望?又有哪部不是惨败而归。

如果说电影创作者能从最近几部国产文艺片的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众、怪院线。这些影片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燃冬》的情欲拉扯可能过于强烈,让普通观众难以理解;《不虚此行》的生死议题探讨可能显得悬浮和缺乏真实感;而《永安镇故事集》的主题则被认为太窄,只是电影人圈内“自嗨”。

除了这些影评性质的声音,也有许多差评把重点落在影片本身内容之外。在这几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是《燃冬》,因为选在七夕节当天上映,让不少冲着小清新爱情片去的观众觉得自己遭到了“题材”。《不虚此行》的争议,则与主演胡歌路演时强调非商业片“也需要票房”有关。很多网友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绑架”“不要卖惨”。至于《永安镇故事集》,更是把圈里圈外都得罪了一遍——电影制品面对票房不佳的情况下发微博公开攻击部分差评影评人与观众,这样做很快就引发了公众的情绪反弹。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商业片和文艺片持开放态度。我个人挺喜欢其中一些表达,对网上的批评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另一方面,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从这些角度对作品展开批判。这几部作品确实偏重作者表达,有时候感觉有些悬浮,不符合主流观众口味。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但是,影片主创和投资方对于票房成绩应该心中有数,而不是等到公映后才哀怨“错付”市场。

抛开个人主观看法,从可信度较高且偏爱文艺片豆瓣评分上看,这些遭遇票房滑铁卢的文艺片,都是一些合格但质量并不过硬的问题。处在这个区间内,如果不能和大众关注社会议题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口味,本身就很难出圈。此前,一些国产文艺派向来靠着宣传策略取得超乎预期的票房,但这样的成功越来越让人疲劳乃至感到被骗。

一个健康开放的大银幕市场当然应该给予各种类型表达空间机会,但电影市场不会保证每一部都能成功、都能赚钱。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那么可以学习那些成功经验;对于追求作者性,不愿为市场调整方向创作的人来说,也要学会放下执念。如果说我们能够从最近几位国内艺术家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总是责怪观客或剧院。不然,即便无法得到期待结果,还会损害声誉。首先认识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踏实地呈现工作,并带着合理预期接受结局,这才是一个成熟创作态度。而我期待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优秀国货艺术品百花齐放——无论是否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上一篇:马海毛大衣可以挂烫吗 怎么打理
下一篇: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 上一部这样的国产片还是18年前色戒影评在物品中寻找故事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