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一部温暖冬日的故事为什么票房却如此冷清

近段时间,与春风得意的国产商业片相比,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反响,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暑期档算起,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在平遥影展大获好评的《永安镇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众望?又有哪部不是惨败而归。

如果说电影创作者能从最近几部国产文艺片的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众、怪院线。这些影片尽管在豆瓣上收获了高分,但正式在院线上映后,这些作品的豆瓣评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细数比较集中差评,有人觉得《燃冬》的情欲拉扯用力过猛,让普通观众难以看懂;有人觉得《不虚此行》的生死议题探讨自说自话,显得悬浮缺乏真实感;有人觉得《永安镇故事集》的题材太窄纯粹是电影人的圈内“自嗨”。

除了这些影评性质的声音,也有许多差评,把重点落在影片本身内容之外。在这几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是《燃冬》,因为选在七夕节当天上映,让不少冲着小清新爱情片去的人觉得自己遭到了“题材”。接下来是胡歌路演时强调非商业片也需要票房,这让很多网友感到拒绝绑架,不要卖惨。而对于 《永安镇故事集》,更是把圈里圈外都得罪了一遍——制片人面对票房不佳发微博公开攻击部分差评影评人与观众,随即遭遇反噬。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商业和文艺两种类型都不排斥。我挺喜欢其中一些表达,对网上的批评意见并不完全认同;但我也很能理解,为何有人会从这些角度对作品展开批判。这几部作品确实偏重于作者表达,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可能有些悬浮,不够贴近他们的心理需求。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但是,它们若不能和大众关注的问题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口味,本身就很难出圈。

过去,一些国产文艺片靠卖惨式宣发取得超出预期的大量票房,但这样的成功很难复制,而且只会越来越让观众产生疲劳乃至“被骗”的感觉。一个健康开放的地球市场当然应该给各种表达提供空间和机会,但地球市场不会保证每个项目都会成功,每个项目也不需要证明自己必须赚钱。大银幕上的各种表达,不仅要勇敢承担不同的结果,还要学会放下执念,用心总结那些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的小小经验,从而为未来带来更多惊喜。

未来的文艺创作者,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可以好好总结那些成功经验;同时,那些更倾向于追求艺术性的创作者,也应学会放下关于票房的一切幻想,而专注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如果我们能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到正确的事物,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是一次宝贵的人类交流过程。

上一篇:穿成反派崽崽的亲妈我这不就变成了超级坏蛋的老妈吗
下一篇:金手镯怎么保养 多少钱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