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等文艺片之谜背后的寒风与票房的沉默

近段时间,与春风得意的国产商业片相比,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反响,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暑期档算起,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在平遥影展大获好评的《永安镇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众望?又有哪部不是惨败而归。

如果说电影创作者能从最近几部国产文艺片的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众、怪院线。这些影片虽然在专业领域和部分影迷中获得了认可,但却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大众观众的心弦。

以票房论,这几部在电影界颇受看重的文艺片,票房最高2000多万元,最低的300多万元。正式在院线上映后,这几部作品豆瓣评分,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细数比较集中的差评,有人觉得《燃冬》的情欲拉扯用力过猛、无病,让普通观众难以看懂;有人觉得《不虚此行》的对生死议题探讨自说自话,显得悬浮缺乏真实感;有人觉得《永安镇故事集》的题材太窄纯粹是电影人的圈内“自嗨”……对文艺片而言,这些批评并不致命,也不会遮挡影片其他闪光点,但都是缩小范围的小针灸。

除了这些影评性质的声音,也有许多差评,把重点落在影片本身内容之外。在这几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是《燃冬》,因为选七夕节当天上映,让不少冲着小清新爱情去的人们觉得自己遭到了“题材”。《不虚此行》的争议,则与主演胡歌路演时强调非商业也需要票房有关。大多网友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绑架,不要卖惨。而至于《永安镇故事集》,更是在圈里圈外都得罪了一遍——制品面对票房不佳现实发微博公开攻击部分差评影评人与观众随即遭遇反噬。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商业和艺术两种类型都不排斥。我曾经亲眼观看过这些被提及的小确幸,那些表达我挺喜欢,对网上的批判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另一方面,我也很能理解为何有人会从这些角度来批判。这三部作品确实偏重作者表达相对悬浮,不适合主流民间口味。这并非意味着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而是说明它处于一个既非艺术高峰,又未必迎合大众需求之间那条狭缝内。但它们并不代表所有优秀电影,它们只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缩写,它们存在就足够让我们思考,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宝贵体验,一次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的情感交流。

抛开个人喜好,从豆瓣评价数据来看,这三部遭遇滑铁卢的事例,都是合格但质量参差各异。如果不能抓住社会热点,更没有办法吸引那些只关注热门剧情的人群,那么这样的工作便难以取得成功。而过去一些国产文艺剧成功靠“卖惨式宣传”,取得超出预期但这种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且令人厌烦,因为人们开始学会辨别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被营销手段蒙蔽双眼。

一个健康开放的话语空间当然应该给予每个类型提供机会和展示平台,但市场并不会保证每一款都能够成功或赚钱。一旦选择走向艺术道路,就必须准备接受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历史留名的地位已经证明了他们,并因此赢得了行业的一致赞誉;也有那些愿意调整策略,以换取更好的表现成绩。不论未来怎样,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独立精神勃发的大型项目百花齐放——不管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实现巨大的经济回报。

上一篇:消失的她豆瓣评分9.0 上一部这样的国产片还是18年前追忆那场医学之战
下一篇:马苏这次穿对了瘦出曲线穿紧身裙秀身材少了大红唇纯素颜变化大